海创云视野

为您传递最新政策、行业资讯、干货分享,不妨来充个电吧

科创板仅一步之遥,武汉哪些企业将吃上“大餐”

2019-01-09                 网络

岁末年初,科创板持续刷屏,距草案出台仅“一步之遥”。市场普遍预测,未来将有大量独角兽企业在科创板发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制度加速制定的过程中,包括武汉在内的多个城市雷厉风行地开展遴选行动、寻找潜力标的,大有争坐科创板“头班车”之势。

那么,科创板来临前,武汉有哪些谋篇布局?武汉计划从2018年年底开始,力争3年内让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从77家增至130家,科创板的出现能否加快这一进程?长江证券、天风证券等本土券商是否能获得“吃大餐”的机会?

“海选”进行时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进博会开幕式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在现行制度下,证券发审机构要对IPO文件进行实质性审查,以及对IPO时间、规模、价格进行管控,而注册制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

科创板则旨在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将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做出更为妥善的差异化安排,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这一消息的公布,让各地跃跃欲试。去年11月中旬,借武汉贝斯特上市契机,武汉市便组织了12家企业前往上交所考察科创板事宜。

此次“取经”收获颇多,上交所相关人士提出了他对科创板的理解:

其一,在企业准入门槛上可能借鉴境外交易所经验,在上市条件、股权结构等方面做出更为妥善的差异化安排,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

其二,在投资者准入方面可能跟主板、新三板都不一样,投资者要有一定的财务抗风险的能力;

其三,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很可能会从正在排队的企业中诞生。

采访对象均表示,正式方案发布前,这些都属于“猜想与展望”。

但是,各地纷纷从战略定位、发行条件等方面对科创板进行预判,并推动相关筹备工作。

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下简称“光谷”)一直是武汉重要经济增长极。

光谷金融办主任秦军向支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光谷已发动各相关部门和园区办广泛征集科创板后备企业信息,入库企业超过100家。

“后备企业筛选标准除企业运营的规范性、营收、利润外,还包括企业估值、硬科技实力等体现科创板特色的指标。”秦军说。

除此之外,武汉市金融局也按科技含量高、具备市场潜力和一定产业规模等要求海选了40多家后备企业,并上报湖北省相关部门。

“后来我们又进行了一轮海选,在全市范围内梳理了100余家企业,近期正对这些企业进行走访调研。”武汉市金融局相关负责人对支点财经记者说。

以上名单均不宜公开,但可以肯定的是,武汉科创板后备企业中不少拔尖分子都来自于市金融局此前发布的81家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

据了解,整个湖北也在做科创板后备企业上市推进相关工作。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表示,全省科创板后备企业会动态保持在50家左右。

此外,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四川、河北等地正在或已完成了对当地科创板后备企业的调研工作。从公开信息来看,涉及企业至少千家。

“科创板细则有可能在春节前后出笼。”上交所上市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支点财经记者说。

 有望掀起“上市新高潮”

“科创板+注册制”将带来更多上市公司增量,这对正处于上市公司数量增长关键期的武汉是个重大利好。

上市公司是地方经济的缩影,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活跃度。近年来,武汉一度经历企业上市工作的低谷期。

2017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1.34万亿元,位居中部第一。但在当年国内438家公司成功发审过会的情况下,武汉报会企业13家,仅新增上市公司1家。该成绩在中部城市中表现垫底,与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定位并不匹配。

据了解,除审核从严、武汉民营经济发展年限较短、上市资源欠缺等因素外,部分企业上市意识不强、小富即安的思想,也影响了上市工作的推进。

在此背景下,武汉开始筛选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着力推进合格企业IPO。“跑企业、做沙龙、出政策”成为推动武汉上市工作的关键词。

“经过多方努力,武汉去年新增9家上市公司,其中境内上市公司5家。”上述武汉市金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数量位居中部第1,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3,紧随深圳、南京之后。

要知道,2018年国内A股过会企业仅111家,比2017年减少269家。在过会率创下近年新低的“IPO小年”里,这一成绩难能可贵。

2018年11月,武汉下发《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推动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130家左右。

彼时,武汉共有77家境内外上市企业,这代表未来几年需每年新增近20家上市公司。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该目标显然颇具挑战性。

而“科创板+注册制”让上述负责人更有信心,“武汉科教资源丰富、科创企业数量多、科技成果转化潜力巨大,如果努力推动,这一目标是能够达成的。”

要知道,2009年同样作为“新板”的创业板甫一推出时,位于武汉的中元股份第一批挂牌,之后有28家企业陆续上板。

武汉市金融局局长刘立新则表示,目前武汉至少有6家企业具备进入首批科创板上市的竞争力,“如果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有10余家,武汉要确保至少有1家;如果首批有30家,武汉争取入围2家。”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武汉上市的9家公司中,来自光谷的企业就占了5席,分别是尚德机构、锐科激光、明德生物、长飞光纤、天风证券。而多位采访对象表示,武汉乃至湖北首批科创板企业很有可能在光谷诞生。

2018年12月14日下午,光谷上市金种子培训暨科创板交流对接会中,库柏特、安扬激光、天勤生物、极意网络、依迅电子等多家光谷科创板后备企业代表分别进行了路演,并与参会券商、投资机构交流洽谈。

“光谷今年目标是确保有1-2家企业首批在科创板上市,争取全年能新增3-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秦军说。

 企业可提前做好准备

对于科创板,企业的态度或乐观、或谨慎。

华日激光是华工科技二级子公司,三年前,华工科技就曾推动华日激光单独上市,已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我们计划先上新三板,后来因包括审批流程较为复杂,再加上后来新三板没了流动性,于是就搁置了。”华工科技副总经理刘含树指出,华日激光希望能在科创板占有一席之地,而华工科技其他二级公司也有望复制这种路径。

还有些企业则相对谨慎。

2018年7月,总部位于武汉的微创光电创业板申请被否。公司董秘表示,由于科创板具体政策并不明确,“还是倾向于继续挂牌创业板。”

从“战略性产业新兴板”的故事看,这种顾虑有其道理。

2015年6月中旬,上海证券交易所曾计划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推动尚未盈利但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企业上市。

彼时有武汉企业原计划去海外上市,并专门搭建了VIE(协议控制),但听此消息后又匆忙又拆了VIE结构。但最终,“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修订中删除了“设立战略性产业新兴板”的相关内容,该企业也徒增了不少运营成本。

实际上,无论冲刺主板、创业板、中小板还是未来的科创板,企业上市前期工作都是共通的,要对财务、法务方面进行完善。

“有上市意向的企业可以先做这部分工作,打个提前量,等科创板具体细则落地后再决定具体冲刺哪个‘板’。”光谷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如此建议。

武汉市金融局相关负责人对企业的建议也是以“不变应万变”,按发展节奏推进上市进程,“如果真的认准科创板,也可以跟我们保持联系,及时了解细节。”

相对于企业而言,券商、创投的态度则更加积极。

证券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若按创业板推出时一年50多家企业上市的节奏,科创板3年内能上200-300家,对券商而言就是个集中“吃大餐”的机会。

“科创板推进速度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快。”总部位于武汉的长江证券投行保荐代表武利华建议,有实力的企业要尽早选择合适的中介机构。

近期在武汉各类涉及科创板的活动中,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广发证券也均来大谈科创板展望,背后意图则是“抢客户”。

但如前文所述,如果科创板首批企业从“正在排队的企业中诞生”,那中信证券、民生证券等头部券商优势将更加明显。而武汉的长江证券、天风证券尚属于中等规模券商,投行业务并不突出,想分食本土乃至全国蛋糕还需努把力。

科创板是为具有科技创新企业设立的创新板块,将使得PE/VC等投资机构退出渠道增多,从而侧面将提高一级市场的活跃程度。

如此一来,即便无法在科创板IPO的企业也将因一级市场的活络而更易融资。简单说,就是更多独角兽有望“出笼”。

目前设立科创板方案草案已完成,而政府、企业也做好了拥抱新经济的准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科创板标准展望

 (一)行业要求

倾向于硬科技,如芯片设计、半导体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制药等,暂时排除商业模式创新、网络游戏、区块链、网络直播等行业。

(二)挂牌门槛

VIE架构、红筹均可被接受;

如市值10亿元以上,需连续两年盈利、两年累计扣非净利润5000万元;

如市值10亿元以上,需连续一年盈利、一年累计扣非净利润1亿元;

如市值15亿元以上,需年收入2亿元,三年研发投入占比10%;

如市值20亿元以上,需年收入3亿元,经营性现金流超过1亿元;

如市值30亿元以上,需年收入3亿元;

如市值40亿元以上,需产品空间大、知名机构投资者入股。

 (三)交易制度

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36个月内不得减持;

个人投资者需有50万元金融资产,6个月投资经验;

考虑放开“T+0”交易;

上市首日可“T+0”,无涨跌幅限制,上市次日“T+1”,20-50%涨跌幅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