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创云视野

为您传递最新政策、行业资讯、干货分享,不妨来充个电吧

2019年诺奖逐渐揭开面纱, 关于诺奖和武汉你必须知道这些

2019-10-16                 网络

近日,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 以及格雷格·塞门扎获得这一奖项。

2012年10月11日,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2015年10月,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成为了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那么,诺奖与武汉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光谷梦想就来盘点一下武汉和诺贝尔奖的缘分。

40位诺奖得主与武汉“牵手”

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截止2018年共,共授予了904位个人和24个团体。数据统计,有40位诺贝尔奖得主与武汉有关联,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物理学奖得主和经济学奖得主人数较多,均超过10人,生理学奖或医学奖与文学奖在5人以下。

这些诺贝尔奖得主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美国的诺贝尔奖人数达到14人(高锟拥有英国、美国国籍,艾哈迈德·泽维尔拥有美国、埃及双重国籍),来自法国和德国的诺贝奖得主分别有4人。

诺贝尔奖得主主要受到武汉官方、学界或者企业的邀请来汉进行讲学,与企业合作。据统计,七成诺贝尔奖得主受到学界的邀请来汉,有16人被聘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名誉教授。

8位诺奖得主“落户”武汉

2017年12月,武汉市首个诺奖工作站“花落”光谷,引进了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特穆特·米歇尔。自此,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爱德华·莫索尔、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等数位诺奖得主又相继与江城“结缘”,在生物医药等领域贡献专家智慧。

医学领域诺奖得主缘何如此“青睐”武汉?或因武汉发展大健康产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全市拥有27家三甲医院,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其中江汉区就有医疗卫生机构292个,医院15家,协和医院、亚洲紧急救援中心等优质医疗资源集聚;拥有大健康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和亚洲首个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在大健康领域,引入6位诺奖得主、27位院士、28位顶级专家,预计到2035年,全市大健康产业总收入将超过2万亿元。

8位“诺奖”得主武汉建工作站

截至2019年9月,武汉共引进诺奖获得者8人。其中:

光谷(4人)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受聘光谷科学顾问;

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特穆特·米歇尔利用其在膜蛋白方面的研究,帮助武汉企业找到药物杀伤力依靠的“靶标”;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兰迪·谢克曼,为光谷的肿瘤临床体外诊断产品研发,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爱德华·莫索尔,合作探索肠道菌与亚健康、慢性病的关系,帮助人类远离亚健康、慢性病。

硚口区(3人)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携研发团队与武汉德诺美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力建设武汉智慧生物医药园区。

江汉区(1人)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教授把物理的精确测量技术,应用在生命科学的前沿方面,把传统的医学变成精确化治疗。

我们距离下一个诺奖还有多远

目前,武汉尚未有人获得诺贝尔奖。

通过对于公开的资料和采访报道归纳整理,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诺贝尔奖不仅仅是举世瞩目的科学研究最高奖项,更是一种对于创新的鼓励机制。与执着的追求诺奖数量相比,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建设才是更贴合实际的“小目标”。随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的迅速提升,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发显著。人才梯队的建设,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2009年,“3551光谷人才计划”启动,这本是个3年计划,但自2012年起,“3551”成为光谷常态性引才计划。除此之外,光谷还连续3年举办“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并成立了光谷人才基金,发起成立光谷菁英荟,打造“才聚光谷”大学生公益求职平台。

2019年,“光谷人才基金”所投250多家人才企业中,部分企业经营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光谷“瞪羚企业”,甚或准“独角兽”。截至目前,中国光谷已集聚8名诺奖得主、61名中外院士、399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99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人才,汇聚了海内外6000多个高层次人才团队。

经过十年“人才特区”建设,光谷已崛起一片“人才森林”。在这片森林之中,诺奖的硕果或许真的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