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创云视野

为您传递最新政策、行业资讯、干货分享,不妨来充个电吧

什么样的企业能上科创板?

2018-11-26                 来源:网络

科创板蓄势待发。

在“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契合“科”与“创”两大主题,通过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支撑创新型企业发展和强国之梦,成为创新型企业、券商、专家等热议的话题。

早期科创企业充满期待

上交所此前表示,希望以投行为主要力量的市场各方充分挖掘、培育符合国家战略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科创板未来的上市储备资源,为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其中,“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战略”成为多方共识。

“从国家层面传达出来的对于科技和创新的重视,以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度来看,如今支持‘科创’落实到资本层面,顺理成章。”图麟科技CEO魏京京表示。据悉,图麟科技2014年创立于上海,主要专注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CV)技术,其业务落地场景涵盖工业、零售、安防、教育、金融等多个方面,公司已于2017年12月完成2.5亿元A轮融资。

魏京京坦言,如果条件允许,图麟会考虑争取科创板的机会,“科创板类似于中国的纳斯达克,这意味着除了PE、VC之外,早期科技创新型企业多了一个面向公众市场融资的机会。”

不少像图麟科技这样立足于创新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的企业,均对科创板充满了期待。上海市浦东科技金融服务联合会理事长、上海市浦东新区创业投资协会理事长陆铭认为,科创板对于那些拥有先进核心技术壁垒的科技创新类企业、海外回归的中概股龙头以及新三板的优质创新企业,都可能敞开大门。

“我们认为科创板可能会参考‘淡化盈利性+创新高标准’的上市标准:面向尚未进入成熟期但具有成长潜力,且满足有关规范性及科技型、创新型特征的中小企业。”陆铭称。

 哪些产业有望尝鲜

此前,上交所澄清了市场关于科创板“首批挂牌企业名单”的传闻,并表态将认真听取各方意见与建议,争取在明年上半年见到成效。那么,哪些产业、哪些公司有望第一批吃到“螃蟹”,就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科创板应重点针对技术上处于市场顶尖,但市场规模、成熟度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战略新兴产业,与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形成错位发展。”陆铭认为,“多年来,不少创新企业受制于盈利和股权结构等方面要求,在关键时期失去了境内资本市场的支持或者只能选择去境外市场融资,而科创板的设立,必将给创新企业带来更大的资本市场支持。”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七大新经济领域成为试点的重点行业。陆铭认为,科创板将聚焦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目前国家对于新兴战略产业的扶持方向,医药、人工智能、半导体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四个领域都是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创”行业,可以给予适当倾斜。此外,一些“互联网+”创新模式也为这些新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必要的“场景”支撑,也应在科创板上市方面有所考量。上海重点扶持的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也都值得考虑。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资本市场引导企业“脱虚向实”,鼓励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如何通过资本市场改革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成为监管层日益强调的问题。上海此前在部署2018年科创中心建设重点工作时也表态,既要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提高科技成果产出,也要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企数量:北上广深领先

在高新企业数量方面,截至2017年,有25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了1000家,有12个城市超过了2000家,这些城市是目前高新产业最为集中的地区。这其中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属于第一阵营,远远领先其他城市。

这其中,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两万家,是第二名深圳的两倍。海淀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1728家。也就是说仅一个中关村,就超过了北京以外的所有城市。

深圳则是南方的高新技术企业高地。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连续11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

在上海,根据官方统计资料,2017年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和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共1798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74家。年内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47家,全市2015-2017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642家,净增长704家。

在北上广深之外,苏州、天津、东莞位居第二阵营,数量均介于4000家到5000家之间,这三个城市作为工业大市,近几年产业转型升级也在不断加快。

科教大市潜力大

除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外,高等院校集中、科教实力雄厚的城市,未来在科创板的企业也会比较突出。衡量一个地方高教实力,最主要的还是看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所以研究生招生点越多,在校研究生越多的地方,高教科研实力往往越高。

(备注:成都、哈尔滨、济南等城市数据不详)

不过,对很多城市来说,科教资源优势并不等于创新优势。比如南京,尽管科教实力十分雄厚,去年南京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50家,目前累计1850家。与中西部的武汉(2827家)、成都(2473家)都有不小的距离。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分析,一个城市的创新活力取决于当地的市场机制、社会文化、创新资源和政府政策扶持等几个方面。南京的高教实力仅次于京沪位列第三。大学同创新有关联,但大学仅仅是创新的源泉和种子,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创新。除了创新的种子,更需要关注创新的土壤、市场环境。

哈尔滨市科技局局长李志杰介绍,哈尔滨的科技实力很强,但是产业竞争力比较弱。怎么把雄厚的科技实力转化为生产力,这是哈尔滨当前最大的短板。“未来还是应该从自身查找问题,寻求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比如同样一个问题,看看人家是怎么考虑怎么想的,我们怎么做才能够进一步释放活力。”

当前中西部的城市,尤其是武汉、西安、成都等高教实力雄厚的城市,正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打造创新高地。

以武汉为例,作为“九省通衢”和华中大区的中心,武汉坐拥武大、华中科大等名校,高教科研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与南京相当。

武汉杨园教育科技创业园在去年升级为海创云国际企业中心,目前已拥有杨园、经开两个园区。通过对接海创云在海外建立的十多个渠道,2017年共落地专家3名,海外归国人才24人,聚集了包括海归人才、留学生、海外科学家、外籍专家在内的300余人的海外人才资源。